当前位置:首页 >伊娃卡斯迪 >山東昌樂出土龍山文化晚期刻字骨頭

山東昌樂出土龍山文化晚期刻字骨頭

2025-11-02 20:07:29 [新聞] 来源:拚音詞庫

山東昌樂出土龍山文化晚期刻字骨頭

    山東昌樂出土了一批刻字骨頭。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認為,這批刻字的骨頭,是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,距今約4000—4500年,屬東夷文字。這意味著,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曆史可能從此改寫。

    “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文字”

     2008年7月30日,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邀請中國社科院王宇信教授、省甲骨文國際交流中心李來付教授等5位專家,聚首山東昌樂。吸引他們前來的,是一批出土於此地的刻字骨頭。

    這場專家研討會的發起者劉鳳君,是這批刻字骨頭的發現者和鑒定者。他認為,骨片上的文字是比安陽甲骨文更早的一種原始文字。研討會上,經過長時間的仔細觀察和深入討論,這個鑒定意見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可。這意味著,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曆史可能從此改寫。

    “這批刻字的骨頭,是山東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,距今約4000—4500年,屬東夷文字,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。”劉鳳君說,“和安陽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,它沒有占卜的痕跡,是一批記事文字。”

    在研討會上,這批骨頭上的文字有了正式的命名——“昌樂骨刻文”。

    三年前擦肩而過

     8月底,在劉鳳君的辦公室裏,他向記者講述了昌樂骨刻文發現的傳奇過程。劉鳳君和昌樂骨刻文結緣,可以追溯到三年前。

    劉鳳君本人是國內美術考古學學科的創辦人。2002年,他鑒定了濟南四門塔丟失的阿閦佛佛頭像,並將佛頭像從台灣接回大陸,引起社會轟動。不少人慕名而來,帶著文物古玩等稀罕物件兒,請他進行鑒定。

     2005年,濟南的一位朋友拿給劉鳳君一枚小小的骨片。這枚骨片邊長約3至5厘米,上麵有一些不確定的神秘痕跡。

    “這些痕跡是刻畫符號,應該是一種文字。骨片上的痕跡是古人刻畫的,年代應該在商代以前。”劉鳳君當時作出判斷。這枚骨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但由於沒有更多證據,這條線索中斷了。

    與此同時,昌樂文物收藏愛好者肖廣德正在收集更多此類骨片。這枚骨片正是從肖廣德手裏輾轉來到劉鳳君麵前。2006年至2007年間,肖廣德向濰坊、濟南和北京等地的專家多方求證,探索骨片上神秘痕跡的成因。



123下一頁

(责任编辑:郝歌)

推荐文章